最近,正在讀一本名為《病非如此》的書;最近,同時也正在看一部名為《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的韓劇。都有「病」這個讓人乍看生畏的字眼,然而,也許並不盡然如此…。
作者劉紹華說:「二O一八年七月,母親和我接連確認罹患「世紀之症」,母親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初期,而我得了癌症,只是一個月後,才確診為淋巴癌一期。」
對於一再浮現失智症狀的母親和與癌症搏鬥治療中脆弱的作者,都處在邊界上。
而身為人類學的作者,對所謂的「邊界」的觀點,正是相當熟稔有餘的。人類學研究讓作者慣於「永遠處在邊界上」,作者形容那是一個來回進出隱微邊緣的不穩狀態,因為為堅守模糊地帶,才能在其中探尋和理解不同世界的脈絡。………
然而,對於面對的是自身的癌症與失智漸重的母親,若是不停處在邊界上對於生命的思索,卻也可能延長病中之人的困惑與苦痛。………
作者在此書的序中有這麼一段令人深感認同。她說:
「不論生病或康復,變好或變壞,都不是跨過一條界線那麼簡單的事,而是得經歷一段來回反覆的灰色地帶。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這個事實,因而對疾病和病人有很多誤解,或者,知易行難。生病與康復都是一趟旅程,只有走過才知道風景微妙,不管是否喜歡。」
———-
真的,非常真切的感受。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總會在生命中的某個時段,甚至持續不斷,身體會被較為嚴重的病痛所苦。當置身在其中時,不論精神、心情或肉體,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帶過的苦啊!
作者說:
「這本書,就是記錄了我回望母親與我既各自經歷、又一同走過的重病旅程,包含了過去與現在,更懷有我們對於前景的心態與期盼。」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我繼續閱讀中….
—————-
話說Netflix 串連流平台正在播映的這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非常吸引我,一直以來,我對「內心世界」的面向就非常感興趣。因為深覺每個人的個性和表向的行為,跟很多他人並不全然了解的內心世界,必然是關係密切的。
這部溫馨的韓劇,場景主要是醫院,特別是精神病房這個區塊。劇情圍繞在醫護與患者之間的點點滴滴。我們總是覺得醫護人員是主動去醫治和照顧病患的人;而病患則是被動被幫助欲恢復的人。
事實不然。我看到這部劇裡,有某位醫生,因為自己總習慣性並經常性地折自己的手指而困擾,之後求問於同院的精神科醫生。才知道自己患了所謂的「強迫症」。也有位來精神科院區見習的男孩,他不時的要去某個角落,在克服與求救中掙扎著。原來他患的是「恐慌症」。而有一位護理師毫不掩飾的對追求她的醫師說自己有「陰陽眼」。這位精神科醫生簡直楞呆了,在他的醫學觀點裡,沒有所謂的「陰陽眼」,而應是「思覺失調症」。
目前我才觀看前面三集的劇情,所以還無法全面性的講述內容。不過,這部劇,倒是讓我回想起自己曾讀過的一本書《萬物皆有裂縫》。作者阿布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在書中曾述說:「精神科的診斷與其他科不同,原文裡通常不稱作疾病(disease), 而大多稱之為失序(disorder);顧名思義,便是春寒中不合時宜的一樹過早盛放的花,龍身上長錯位置的一片憤怒的鱗。」
————
嗯,真的感觸良深。
當思及我們現在處於的世界,充斥著如此多不可思議的人與事。究竟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令人茫然。就像精神科醫師阿布說,當他看到報紙一些光怪陸離,而竟然有這麼多人深信不疑,他不由得開始錯亂,究竟病房裡面是精神疾患的世界,還是現實社會反而是妄想與幻聽的樂園?
哇,這篇心情文字綿延太多其他了。就此打住吧。祝福路經看文的你們心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