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在空英的課文讀到《搶救螢火蟲大作戰》。筆者在文章的首段這樣說著:
「一層薄薄的星輝。許多孩子都擁有追遂這種螢光閃爍的昆蟲取樂或是找出牠們發光原因的美好回憶。超過兩千種螢火蟲分布在全世界各大洲,除了南極洲以外。遺憾地是,這種可愛了小蟲子正在逐漸消失;沒有人知道確切原因,不過研究人員懷疑「開發」以及「光害」是主要因素。
而昨天,巧合的是,在聯合報的某則新聞裡,也看到有關螢火蟲的內容,其中的片段這麼寫著:
「中南部缺水,影響春季螢火蟲盛況,不僅翻轉許多人賞螢的兒時記憶,今年已有賞螢活動被迫停辦。專家表示,隨著氣候變遷,百年大旱不再罕見,頻率恐會升高,對螢火蟲的生存影響不小。….」
————-
連續兩天讀到看到「螢火蟲」的點滴和訊息,我忽然覺得它們彷佛有著對話般的連結呢。生活中,如果我們夠細心和用心的話,往往得以用自己的感應「連結」一些所遇或所見等等。進而迸出屬於自己的靈感不一定呢。
村上春樹:
「只要你行動,就會配合那個繼續產生關聯性..」
而這兩則關於螢火蟲的訊息,同時也讓我聯想到前些天讀到友人分享的一篇文字。內容很有意思,也值得醒思。
現今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可否認的,比起以往,有許多的創新不斷的進行著,然而當我們看似擁有愈多,得到愈易時,慾望也就愈難停歇了。「進步」的同時,「破壞」也緊跟在後啊!什麼是「得」?什麼又是「失」?
以下小文,分享之:
「貧窮」的新定義
一位大富豪想讓他的兒子體驗什麼叫作「貧窮」,於是就把他送到鄉下的窮親戚家去親身體驗。
他兒子在鄉下住了三天三夜。
在回家的路上,他父親在車裡問他:「你覺得怎麼樣?」
「很不錯」,兒子回答。
「鄉下跟我們家有什麼區别嗎?」父親又問。
兒子說,有許多不一樣。
1.我們家有一條狗;他們家有四條。
2.我們家院子裡有個游泳池,裡面是加工處理過的水;他們家有個大池塘,水很清,裡面還游著各種各樣的魚。
3.我們的花園裡有電燈照明;他們的院子裡有星星和月亮照明。
4.我家的花園一直到圍牆邊;他們的院子一直延伸到天邊。
5.我們買飯吃;他們做飯吃。
6.我們聽CD;他們聽小鳥、青蛙和其它動物的音樂會,當他們在田裡工作時,所有這些美妙的音樂都會伴随着他們。
7.我們使用微波爐做飯;可是他們的木材炊飯比我們好吃的多。
8.我們家四周都是圍牆;他們家任何時候門都是開著,迎接朋友們的到來。
9.我們與行動電話,電腦和電視緊密相連;他們與生活緊密相連,藍天,碧水,綠草,樹蔭和家庭。
父親對兒子的觀點很吃驚,最後兒子總結說:「謝謝,爸爸!你讓我看到我們有多麼的貧窮!」
我們一天比一天更貧窮,因為我們已經感受不到上帝為我們創造的大自然。
我們每天想的都是擁有、擁有、擁有、更多的擁有,從來没有想到過存在與奉獻。